三体针眼画师

近日,陕西师范大学的女博士孙灵霞所撰写的博士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在原本应专注于学术的论文中,竟嗅到了饭菜的香气。

大家普遍认为,用详尽的八万字来研究一种菜品,并成功通过答辩,似乎有些“离谱”。卤鸡肉的香气却吸引了众多食客的心,陈晓卿导演也在社交平台上被提及。

网友@三体针眼画师戏谑地提到:“她的专业名为‘动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直白地说就是研究如何烹制美味佳肴。”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这种研究方式非常“接地气”,对日常生活有着实实在在的帮助。

尽管被赞誉为“美食界的学术巅峰之作”,但这篇论文并非仅仅关注一道菜或厨艺指导。实际上,根据@于赓哲教授的解释,其真实的研究方向更偏向于化学和生物学的交叉领域。

孙灵霞的导师解释道,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孙灵霞计划通过深入研究,使工业化生产的风味尽可能接近传统味道,以实现大规模生产。

华西都市报指出,若细究孙灵霞所研究的“小问题”,便不难发现其研究的价值。这无疑是对那些对学术研究抱有偏见的人的一种反驳。

三峡认为,孙灵霞的可敬之处在于她对待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不论研究对象是导弹还是茶叶蛋。

那么,是谁最初将女博士的研究成果当作笑柄呢?

北京晨报分析认为,该论文的方向并不特别奇怪,其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是公众科学素养的整体提升不够,之二则是当前学术界的乱象给公众留下了误解。

研究主题无需追求“高大上”

最初的科学技术就是从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开始的,而科技的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媒体普遍认为,像这样的接地气的研究是我们所需要的。

河南商报提到,正如那句网络流行语所说,“无聊也是生产力”。长久以来,我们对“高大上”题材研究的偏好导致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显得浮躁,似乎小选题、小角度的研究不值得深入探索。以严肃的治学态度而言,从未有小或低级课题之说。

孙灵霞的研究虽是小切口,但却具有实际意义,并有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

新京报的评论认为,如果以往有些科研工作被外界误解和批评是因为“没有实用价值”,那么孙灵霞的研究则完全不同。她的研究相当实用,与工厂仅有几公里之隔。

钱江指出,卤鸡肉背后隐藏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将流传千年的秘方古法从经验转化为科学,是这项看似不寻常的研究对传统文化做出的最大贡献。

京华表示,式“味觉密码”也需要“破译”。孙博士的基础性研究不应被嘲笑,某些人的“少见多怪”恰恰反映了相关研究的稀缺与不足。

三峡从另一角度分析中餐的多样性。厨师做菜的方法因地域和厨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而快餐如麦当劳则全球统一。这反映了中餐的丰富性与西餐的标准化。

当我们谈论科技领域的奖时,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并认可“搞笑奖”的价值?其评委中不乏奖得主,甚至有的搞笑诺奖得主后来获得了真正的奖。新文化报倡议,对于像“八角对卤鸡肉影响”这样的科研论文,我们需要保持好奇心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