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焦点
深度挖掘《诗经》微妙之处,揭开比、兴手法之秘。细究诗中玄机,我们该怎样辨识和领悟其独特表达呢?
前情回顾:
读诗并不只是草率浏览,尤其是对于那些精致的诗词。就像我们无法在空荡的地铁里随便翻阅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诗词的魅力往往隐藏在那些需要细心品味的细节之中。吴文英的诗句“三千年事残鸦外”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而这绝非个例。
沉浸于诗词的细腻世界,我们不能不注意到每个字句所承载的深层意义。哪怕是对于最为古老的《诗经》,一处细节的理解都可能带来全局的洞见。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关注这首《北风》:
“北风其凉,雨雪其雓。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莫狐,莫黑匪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诗·邶风·北风》
此诗中有两处引人深思的细节之处。让我们先从首章的前两句开始探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在解读《诗经》时,《毛诗传》常有一个独特的方法:对于那些暗含起兴的篇章,《毛传》常会在出现兴象的地方给予提示。与比、赋相比,兴的手法更为隐晦,也更加难以理解。
针对《北风》中的这两句,《毛传》的解释是:
兴象也。北风,代表着寒冷的秋风。
这里的“兴”,简单来说,就是从一个具体的意象联想到某种抽象的情感。那么,《毛传》对于上述两句诗的解释是否完整呢?
其实,《毛传》在解释完北风是兴象后,并没有深入阐述这种兴象所引申出的情感。郑玄对此进行了补充,他认为这两句诗隐喻了卫国的酷烈环境和的的生活。这样的解释在逻辑上是说得通的,但也可能让人误以为“北风”只是一个比喻而已。
那么,什么是比呢?如果我们称赞某人的和蔼态度,用“如同三月春风般温暖”来形容,这便是比的手法。我们并非从实际环境出发,而是从内心的感受出发去描绘一个场景。如果我们严格按照郑玄的解释来定义“北风其凉,雨雪其雓”,那么这首诗的修辞手法更接近于比而非兴。
日本学者竹添光鸿在《毛诗会笺》中便根据郑玄的观点将《毛传》的“兴也”改作了“比也”。虽然学者们做学问时常有疏漏,但这也反映了《毛传》在理解这两句诗时的某种思路。那么,《毛传》究竟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呢?
让我们设想一下:在公元前7世纪的某个严冬,北风如刀,深雪齐膝,行路艰难。而有人却在这样的天气下决心逃亡,甚至不顾恶劣天气的。这样的情境难道不正是对卫国酷政下痛苦生活的写照吗?
如果我们从这种角度去理解,“北风”便不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逼真的实景。如果我们像郑玄那样仅仅把“北风”当作一个比喻,那么写下这两句诗的诗人可能在一个温暖的日子里想象着窗外的风雪。
— 文章完 —
文稿|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