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抵万金上一句

今日再度温习了杜甫的《春望》,原作铿锵如次:

国虽破而山河依旧在,春日草木已深深蔓延于古城。

因时感伤,花儿绽放泪珠般泪滴;因别离而心生怨恨,鸟鸣惊醒心间。

烽火连天烧三月,一封家书价值万金。

白头在中更加稀疏,几近不能支撑簪子。

此诗之要义在于:长安城陷,破碎,然山河依旧。春来之际,因战乱而人烟稀少之都市,草木却欣欣向荣。诗人为时局之纷乱而感伤,见花开则怆然泪下。内心因离别而满怀怨恨,闻鸟鸣而心惊不已。安史之乱火光映天,已绵延三旬。家书之难得,一纸胜过万金之值。杜甫忧心忡忡,搔头苦思,白发因搔愈显稀疏。此时发稀情重,几近无法承载簪子之重。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反叛唐朝。次年夏,其军攻破潼关,玄宗匆忙避难四川。夏秋之际,太子李亨于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此时杜甫安顿家属于都州后,孤身投奔肃宗,竟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因职卑故未。至德二年春,杜甫身处沦陷之地,目睹长安萧条零落之景,百感交集,遂作此千古传诵之诗篇。

杜甫《春望》之作,律诗严谨、对仗精巧、声情悲壮、情景交融。其感情深沉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此诗充分展现了杜甫“沉郁顿挫”之艺术风格。其写作手法多样,包括比喻、对比、拟人、夸张等,生动描绘了战时城池之破败、百姓流离失所之景。此诗突显了杜甫重视史实之写作特点,可作“安禄山之战”之重要史实资料。作为杜甫之代表作,其既继承了杜甫长于叙事、写实之诗歌特点,又展现了杜甫“诗圣”之高超文笔与历史表现力。

此诗描摹出一幅春日长安城草长莺飞、凄凉衰败之景。透过此景,杜甫心生感慨与悲叹,遂生命运之忧及对家人之思念。此诗刻画出他伤时忧国、思家之真切形象,情感真挚且饱满。其中“家书抵万金”一句,蕴含无数辛酸与期盼,已成千古传颂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