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信办发布通告,揭示了未成年人在特定网络平台及手机App上表现出的不理智追星问题。六家平台因诱导未成年人应援打榜、大额消费及互撕谩骂等行为受到点名批评。
经过一个月的观察,记者发现尽管被点名批评的平台在表面上进行了整改,但诱导未成年人的行为仍然存在。例如,在多个追星专用App中,仍存在粉丝对战的区域,有的粉丝甚至投入了巨额资金。
这些App多数标明适合4岁及以上年龄使用,但实际上,却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不健康的追星环境。打开应用商店,输入“追星”关键词,便能轻易找到多款此类App,其中一些的下载评价已达数万条。
尽管部分App在服务条款中提到需要未成年人征得监护人同意的条款,但在实际操作中,App并未提供有效的身份验证手段,使得未成年人能够轻松完成注册。
有些App提供了应援打榜服务。如“超级星饭团”等,虽然初期提供的应援任务不需花钱,但仍有其他渠道诱导粉丝进行大额消费。而像“爱豆”这样的App,应援打榜则成了粉丝财力竞争的舞台。粉丝可以通过充值来获得“守护星”,从而在榜单上取得更高排名。
更为严重的是,“对战”现象在部分App中愈发猖獗。例如,“桃叭”App开设了“对战广场专区”,让粉丝们为各自喜爱的明星对战,有的对战金额高达数万元。
这种对战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欺诈风险。有些应援会公开账目,但也有许多猫腻,例如一些应援会在解散后将资金卷走。面对这样的,粉丝们往往因为证据不足而难以。
饭圈文化中的互撕行为也令人担忧。部分粉丝因偶像之间的竞争而进行互相指责与谩骂,这种行为已经超出了饭圈原本的范畴。即使在明星本人之间并无大碍的情况下,粉丝们依然不依不饶。
对于追星现象,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家长和社会应理性看待。青少年追星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投射,但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他们理性追星。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避免不理智的追星行为。
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所追明星的信息。通过与孩子的共同话题和正确的引导,促进孩子从追星中学习到积极向上的品质。
追星并非错误,关键在于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引导青少年。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让追星成为一种健康、积极的活动。
【结语】
追星是一种个人喜好,但当它演变成一种不理智的行为时,就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引导。通过加强监管、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以及提供正确的引导方式,我们有望让追星文化回归健康、理性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