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本斯画作的《海伦娜·芙尔曼肖像》
钱锺书在《宋诗选注》中提及的文同小传提到:“描绘将具体物景比作画法或名家名作”的方式”,这是一种创作之新开始。与他在类似的描写例子中如峰峦相似李成画法,涧谷神似范宽的风格,都是极佳的范例。我后来阅读毛姆的著作《Cakes and Ale》,发现毛姆在描述人物外貌时,也运用了这种比拟的手法。
在《Cakes and Ale》的第14章,有关于一个年轻画家为女主角画像的描写,形容其形象“华鲜、且具凡·戴克肖像画中的人物神态与温和。”而在毛姆的另一部作品《A Writer’s Notebook》中,对女性的描写则如鲁本斯笔下的《海伦娜·芙尔曼》一般,充满了妩媚与迷人的气质。
鲁本斯,作为十七世纪的大画家,其作品广为人知。而海伦娜·芙尔曼则是他娶的少妻,他为她创作了多幅作品。凡·戴克作为他的助手,其画风深受鲁本斯影响。毛姆在他的作品中借由这两位画家的作品来描绘他的角色,或许源于他对这些艺术家的深深喜爱。
毛姆的描述不仅限于用名画来比喻,他也引用了其他作家的作品来描绘场景和人物。例如,他在描述某个场景时,将其比作安东尼·华托的画作中的场景,人物的衣着、眼神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种写法与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描写秦可卿的卧房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我国文人中,也有用画作来描绘人物的例子。晚清的陈衍在《石遗室文续集》中就有将传主比作现成的名人画像的写法。这种写法既节省了笔墨,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翻译文学作品中也有类似的例子。例如,《奥立弗·退斯特》中关于人物外貌的描写,用“信笔乱涂的漫画草稿”来形容其丑陋的外貌;而在钱钟书的《围城》中,苏文纨的身形被形容为“方头钢笔画成的”,与狄更斯式的描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