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溯源】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左传·宣公二年》记载:乙丑日,赵穿在桃园行宫刺杀了晋灵公。赵盾虽未亲自参与,但因特定情境与时间线,太史董狐仍将其记载为“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堂上展示。赵盾辩解,却遭太史质疑其身为正卿的职责与行为。孔子对董狐的直书不隐表示赞赏,对赵盾的亦感惋惜。
【释义流传】自此以后,人们赞誉公正的史官时,常以“董狐”为称谓,将其作为史家直书史实的典范,广为传颂。
赵盾,身为晋国重臣赵衰,担当正卿之职。晋灵公继位后,其与日益显露。赵盾屡次规劝却遭遇拒绝与记恨。在屠岸贾的挑唆下,晋灵公欲对赵盾不利。深明的鉏麑不忍行刺良臣赵盾,选择自尽以示忠义。
之计未得逞,赵盾见状决定暂时离开京都绛州城。其弟赵穿,刚烈,为除暴君之祸,率兵入桃园宫,杀死晋灵公。赵盾得知消息后虽欲逃亡他国,但在未出境之际得知情况而折返。
此时的太史董狐,将此事件如实记载于史册并向朝堂公布。赵盾虽辩解自己并未直接参与弑君之事,但董狐以其身为正卿未出境且未及时凶手为由将其列为责任人。赵盾对此无言以对。
历史长河中,孔子对于此案亦有评论:认为董狐秉笔直书乃古良史之风范;而赵盾虽冤枉但亦是古之良大夫之体现。倘若赵盾能够离开国境或许可免于此难。
现今的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正是当年“董狐直笔”的历史事件发生地——晋国京都绛州城。
如此之事传至后世,《邯郸成语》摘录其篇。为后人警醒并怀念那段古人的节操与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