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累”“困”“没劲儿”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过去,人们只要睡一觉就能恢复活力,但现在情况似乎发生了改变。不论怎么睡,疲劳依旧难以消除;不论怎么吃,味道似乎都一样。有些人的工作生活状态更是陷入了恶性循环。专家提醒我们,虽然疲劳有时只是短暂的,但它也可能转化为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导致身体功能受损。
解读生理性疲劳
谈到疲劳这一常见症状,专家指出,这不仅仅是现代人的工作压力大导致的,还与个人的体质状况、应急事件以及季节变化等因素有关。湖南省中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师陈其华指出,疲劳可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之一。短暂的生理性疲劳在一段时间后通常会自行消失,但如果疲劳感持续较长时间或经常出现,就可能发展为亚健康状态甚至是疾病的症状。
如何辨识“慢性疲劳综合征”?
专家强调,“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出现必然有诱因,且症状表现具有持续性。如果仅仅是熬夜加班后感到疲倦乏力,并不能被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对于这一病症的判断,既要考虑症状的持续时间,也要考虑症状的严重程度。
尽管“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衰弱有所区别,但很多人却难以分清。衰弱主要表现为功能下降或异常,如记忆力减退、性格急躁等;而“慢性疲劳综合征”则以严重的疲劳作为主要症状,并可能伴随多种躯体症状。
后天因素导致更多
除了先天因素,“慢性疲劳综合征”更多地是由后天因素导致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劳累过度。现活节奏加快,职场竞争日益激烈,孩子们学业压力大,从事脑力劳动者常常出现与职业相关的症状,如眼睛疲劳、手腕酸痛等。不良情绪也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因素。《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不正常的情绪会损伤脏腑功能。心情抑郁、失落、悲伤时,都会使人精神不振,疲惫不堪。错误的减肥方法和暴饮暴食同样会导致疲劳。前者是因为脾胃功能虚弱,后者则是因为脾胃受损,影响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长期如此会导致身体衰弱,从而产生疲劳。
生活作息不规律也是导致疲劳的一大原因。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现在很多人作息无常,长期熬夜等不良习惯都易导致身体损耗。专家还指出,过于安逸的人也容易感到疲劳。因为缺乏运动锻炼和脑力活动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精神萎靡等症状。疾病因素也可能导致疲劳,如肝脏疾病、心脏疾病等与慢性疲劳密切相关。对于长时间的无明显诱因的疲倦乏力,应予以重视。
亚健康状态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区别
世界卫生在《保健大》中指出: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和虚弱症状,还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良好状态。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表现为身体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等症状持续时间至少3个月以上。北京中医大学的副医师薛晓琳表示,当感到身体不适、心理出现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出现障碍并且持续至少3个月以上时,可能正处于亚健康状态。虽然亚健康与“慢性疲劳综合征”都以疲劳为主要症状,但两者并不等同。专家解释说,“慢性疲劳综合征”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和规则,并已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中。其病程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症状包括认知方面的改变、身体疼痛、不能解乏的睡眠以及运动后持久的疲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