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冬月忌十四”,今日十一月十四,究竟有何顾忌?让我们从古老的农谚中寻找答案。
寒冬腊月,指的是农历的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在农历的语境中,十一月因为包含了冬至这一重要节气,因此也被称为“冬月”。
时光匆匆,冬月已过去一半,今天来到了农历的十一月十四,这是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日子。
在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下,冬月十四正处于大雪和冬至之间,此时正是“虎始交”的季节。这一天也是干支纪年法中的“建日”。
农村有句老话:“冬月怕十四”,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何含义?这一天究竟有何顾忌呢?让我们来听听农谚的解读。
冬月十四这一天很特别,它是建日。建日来源于十二建除,共有十二个日子,分别是建日、除日、满日等。而建日是十二建除之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按照老祖宗的说法,春夏秋冬分四季,每个季节都有孟仲季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一年中的12个月。而北斗星的斗柄一年运行一圈,到了立春时,又回到了十二地支的寅位。因此也就有了正月建寅、二月建卯等的说法。
其实月份所建的,就是北斗星斗柄指的方向。按照节气的说法就是斗柄指向哪个方向,就代表着哪个季节的到来。那么到了冬月十四这一天,它是干支纪年中的子月子日,即丙子月的壬子日,所以这一天就是建日。
然而传统的说法中,十二建除也分为黄道日和日的。其中建日属于日之一。村里的老人就有了“冬月怕十四”的说法。
那么,“冬月怕十四”具体怕什么呢?其实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落后,人们非常重视天气与庄稼收成之间的关系。“冬月怕十四”主要指的是天气和庄稼收成之间的关系。
第一,冬月十四怕不下雪。这一天正处于大雪和冬至之间,应该是冰天雪地的时候。如果下雪,预示着冬天是一个冷冬,来年庄稼可能会丰收。但如果不下雪,可能意味着冬天干旱,不利于庄稼的生长。农谚有“冬月十四暖洋洋,腊月麦起人心慌”的说法,如果这一天天气晴朗,没有雨雪,可能预示着进入腊月后小麦生长不利。
第二,冬月十四也怕下霜。《诗经》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描述。下霜其实意味着天气晴朗和温度上升。但进入冬月后,下霜并不总是好事。农谚有“冬月十四地上霜,冬天没袄也不愁”,意味着如果这一天出现霜冻现象过于频繁则可能会预兆出暖冬的迹象出现进而引发“倒春寒”,不利于第二年庄稼的正常生长甚至可能导致减产。因此这一天人们也害怕出现霜冻天气尤其是暖冬的迹象出现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的气候异常现象会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人们也希望冬季尽可能保持寒冷而不要过于暖和以此来保护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并避免造成可能的损失。“冬天还是应该冷一些才好”。通过这一天的天气情况人们可以预测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气候变化并据此做出相应的农业生产和安排确保农作物能够正常生长从而获得好收成也反映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愿景总的来说这其中的诸多禁忌更多的是人们祈求安稳美好生活的体现而实际上也有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我们需要积极适应并积极做好防范才能保障自身的生存和安全同时也有着更多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目标。“温故而知新”。希望我们可以从历史经验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智慧以便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