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AIGC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社交媒体生态。这项技术能够基于创意生成文字,进一步生成图片乃至视频,极大地提升了内容创作的效率。这一原本用于提升创作效率的工具,却被一些人用来制造虚假内容,以此积累粉丝,形成了所谓的“AI起号秘籍”。
经过记者深入调查,目前多个社交平台均出现了大量的与“AI起号”相关的内容。这些AI生成的内容以俊男靓女、育儿百科、健康养生为主题,内容大多低俗猎奇。一些AI创建的人物形象逼真到足以迷惑观众,甚至有人分享如何绕过平台AI打标的经验。
一旦这些账号成功吸引粉丝,便会转变策略,隐藏之前的AI引流内容,开始带货、卖课。甚至有些账号被明码标价在账号交易网站上,形成了一条灰色的“起号、转型、转卖”产业链。
例如,某些育儿账号就利用AI创建虚拟的外国专家形象,以“外国幼儿教育专家”的名义输出观点,吸引观众。但这些看似专业的视频中,却包含许多极端、误导性的说法。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外国专家”都是AI生成的虚拟形象。
实际上,打造一个优质的自媒体账号需要创作者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从创意到制作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亲力亲为。但现在,社交平台上出现的这些“AI起号”教程,宣称零门槛、易操作、快速涨粉、可变现,引起了广泛关注。
记者发现,这些教程中的操作方法大体一致:使用两三个AI工具,按照“文生图、图生图、图生视频”的流程,就能快速制作一段视频。例如,只需几分钟,就能制作一段时长五秒的跳舞视频。尽管这些虚拟人的动作略显僵硬,但形象却十分逼真。
一位博主透露,他使用了AI工具将自己的一张普通照片转换成了一张高颜值的照片。对比前后照片,可以看到人物的形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尽管大部分网友并未察觉到这是AI生成的虚拟形象,但平台已经普遍升级了AI内容识别系统,要求对AI生成的作品进行显著标注。
为了规避平台的AI内容强制标注机制,一些博主购买了预配置的镜像文件,用这些镜像参数一键生成的虚拟人形象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被系统识别。但即便如此,许多AI虚拟人创作者在发布作品时还是会主动标注内容为AI生成,以避免被平台限流。
随着各平台监测的升级,不标注AI生成的内容被视为高风险。有从业者表示,他们只能通过一些方式去减少被系统识别为AI作品的可能性。因为一旦被系统识别出来,账号就可能面临禁的风险。
记者还了解到,一些AI账号起号成功后,会改头换面成为带货账号;有的则顺势打出“AI起号实战”的噱头,将自身包装成“成功案例”售卖起号课程;还有一部分账号被明码标价进行售卖。实际上,在AI的加持下,起号的成本和门槛被降低,大量此类账号进入了账号交易市场。
多数社交平台明确禁止账号转卖。转让账号法律风险极高,一旦出现问题需要承担相关责任。对此,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朱巍表示,新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将有效遏制此类乱象。该办法要求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必须带有显式或隐式标识,并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也带来了不少风险挑战。我们期待在法规和技术的共同作用下,人工智能能够健康发展,为社交媒体生态注入更多活力。我们也提醒广大用户提高警惕,明辨真假,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
责任编辑:闫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