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广州,一座拥有两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自古以来便以其临海的地理位置和开放包容的精神传统孕育出独特的文化气质。这里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也见证了一代代人的辛勤劳动与创造。我们的“广州解密”专栏,将带领您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巷弄,每一块砖瓦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带您探寻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让我们一起读懂广州,爱上广州。
【竹枝词启示】
提及竹枝词中的田园生活,你是否会想象到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男子在桥外捕鱼,女子在桥头采茶,漱珠桥畔便是他们的家。这样的诗句在传统文学中并不罕见,诗人们陶醉于采茶女清脆的歌声时,或许并未意识到,这幅田园风光与全球大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广州因之而有了名扬四海的“河南茶”,一度香飘全球。
●播种篇章
在屈大均先生的《广东新语》中,我们首次接触到“河南茶”这一词汇。先生描述珠江之南有三十三村,被誉为河南之地,这里土地肥沃,人们勤劳,擅长茶艺,因此出产“河南茶”。
这三十三村或许是一个泛指,但几百年来珠江南岸的茶园与花田遍布的田园风光却在不少诗歌中都有所描述。在文人眼里,“河南茶”充满诗意,而对于当地男女老少来说,它是生活的依靠。从1734年广州茶叶出口总量的3万担,到1833年的突破50万担,茶叶的出口量增长迅速,“茶”的粤语发音也随之进入多国语言。茶叶风靡全球的背后是庞大的全球市场,与河南三十三村普通茶农的生活紧密相连。
尽管广州出口的茶叶来自全国各地,“河南茶”却一直是洋行青睐的茶品之一。市场繁荣时,茶园的收入足以养活一家人,比种植其他作物更为划算。田园诗般的美丽与精明的经济账并存,毫不违和。
●诗意盎然
“河南茶”受青睐的原因还可以从茶商推出的“预付款”制度中窥见一斑。每年春节刚过,茶商就会向茶农支付预付款项,待清明采茶时再来收茶。这一制度确保了货源的稳定,也让茶农不再为销路烦恼。
种茶是体力活,一般由男性承担,而采茶则多是女性的工作。文人笔下的采茶女采茶情景也充满诗意。清晨天刚蒙蒙亮,她们便提着竹筐来到茶园,趁着茶叶上的露水未干,细心采摘。这些女孩子虽然出门干活,但谨言慎行。有趣的歌谣则展现了采茶女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
●加工工序
新鲜采摘的茶叶需要经过加工才能出口。让我们走进一家制茶工场,了解茶叶的加工工序。在茶叶的全球贸易链上,茶农处于最底层,而制茶工场的地位则更高。随着茶叶在海外的风靡,广州各处出现了由茶商投资的制茶工场,其中最好的制茶工场位于河南。
18世纪50年代,英国人罗伯特福特参观了河南一家制茶工场,并留下了详细的记录。他描述了工场内的繁忙景象:妇女和儿童们正在忙着处理茶叶,还有人负责筛茶、剔出茶梗和叶子等。真正吸引罗伯特福特的是“香片”的制作过程,因为广州香片在全球市场一直十分畅销。除了橙香花茶,素馨花茶和茉莉花茶也是广州香片的代表,它们在欧美市场持续畅销,深受外国人喜爱,也慰藉了无数广东华侨的乡愁。
●遗憾与反思
从19世纪70年始,随着印度茶和锡兰红茶的崛起,广州的茶叶出口逐渐衰落,河南三十三村的茶园也失去了往日的繁荣。“河南茶”逐渐风光不再。面对这一局面,不少人的反应是制造伪劣产品再降价出售。激烈的竞争加上人们的短视,“广州香片”的美丽传奇最终黯然失色。其间的种种遗憾和教训仍值得我们今天一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