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下位学概念的区别

五、知识的学习与理解

(一)知识的概念及其类型

1. 知识的定义与表征

知识是人们通过实践或经验所获得的认知成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明确性。它其实是我们赋予主观意义的信息。知识的表征即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结构。

陈述性知识主要以概念、命题、命题网络、表象或图式进行表征,而程序性知识则主要以产生式进行表征。

概念是事物基本属性和特征的简单表征形式,不同概念在头脑中相互联系,并形成一个层次结构。命题是意义或观念的最小单元,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表象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世界情境类似的心理图像,是保存情境信息与形象的重要方式。图式则是将概念、命题、表象综合后的产物,是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也可以从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如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等。

2. 知识的类型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安德森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描述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为执行某个操作提供必要的信息。梅耶则把陈述性知识称为语义知识,将程序性知识分为用于具体情境的程序性知识和有关学习、记忆、问题解决的条件性知识。

波兰尼区分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表达,而隐性知识则是未言明的或难以言传的。根据常识还可以将知识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等。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 概念原理的理解与保持

概念的获得就是理解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属性,使得符号代表一类事物而不是特殊事物。儿童获得概念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概念的形成是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关键特征,而概念的同化则是利用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出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

对于概念的学习,每一次具体化都会丰富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2. 错误概念的转变

错误概念是与当前科学理论相违背的概念。概念转变是当个体无法解释新现象时,对原有观念进行调整和改造以适应新情境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以及受到学习者的形式推理能力、先前知识经验、元认知能力和动机等因素的影响。波斯纳认为概念转变需要满足四个条件:对原有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和新概念的有效性。

(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1. 心智技能的形成

心智技能是借助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包括默读、心算、写作、观察与分析等。其形成过程包括加里培林的五阶段模型和冯忠良的三阶段论。

2. 认知策略的学习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的集合,其基本功能包括有效地加工与整理信息,以及系统地储存信息。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策略是常用的认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将新信息与旧信息联系起来,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策略则是将经过精加工的信息进行,形成更高水平的信息结构。

3. 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培养

动作技能是由一系列外部动作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加涅将动作技能分为三个维度,包括精细技能和技能、连贯技能和不连贯技能、封闭性技能和开放技能。动作技能的形成包括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为了培养动作技能,需要提供指导与示范、练习和反馈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