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读后感400字左右

一、关于教材内容

本文描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在面临恶劣自然条件和艰苦生活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植树造林工作。他在晋西北用15年的时间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

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描绘了庭院外绿意盎然的山林景色,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面,预示了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就。接着,文章从两个方面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通过描述山沟环境的险恶,展现了改造山林的艰辛;通过描绘老农生活的简朴和艰苦,突出了老农植树造林的艰巨和坚定决心。通过村的补充介绍和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示了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果。作者通过自身的感悟,提升了整篇文章的主旨,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语言简练而生动,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展现了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文章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巨大努力,也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理念和目标

我遵循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注重教育的人文性和实践性。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对于《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来理解课文,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提高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 指导学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掌握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 鼓励学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 知识能力目标:

(1) 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

本文将介绍一位在恶劣自然条件和艰苦生活面前义无反顾投身植树造林工作的山野老农。他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

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我会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并感悟。让学生第一次接触文本时,通过整体感知,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而培养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部分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升华感悟。导读部分的问题设计是层层深入的,同时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关于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的环境条件,通过阅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会得到升华。

我会注重以读代讲的方式来进行体验感悟。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会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我会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交流读、重点句子理解后的感想读等。每读一次都会有一次的要求,明确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读通、读懂、读熟课文。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我会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在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注重读的作用;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也会在读的基础上写感想并朗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