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小米汽车对其旗下SU7系列车型的智能驾驶功能名称进行了调整。这一变革迅速成为行业焦点,不仅登上了微博热搜,更被看作是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标准化发展的标志件。从“智驾”到“辅助驾驶”的术语转变,反映了技术升级、监管加强和用户认知之间的多重博弈。
一、行业背景下的术语调整
1. 响应号召的命名规范
在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升级管理会议中,强调了企业不得夸大自动驾驶功能的宣传,并要求明确功能边界与安全责任。小米汽车的此次更名,官方客服解释为为了响应这一号召,顺应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
2. 行业统一口径的尝试
华为乾崑智驾联合广汽、上汽等11家车企发布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提出,全行业应实事求是地宣传功能边界。小米此次更名并非孤例,小鹏汽车也推出了“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通过保险机制强化用户责任意识。
3. 用户认知与技术现实的冲突
近期发生的公众对小米SU7标准版车型“智驾”安全性的质疑事件多起。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指出,部分车企使用模糊分级术语,如“L2+”“L2.9”,导致消费者误判技术能力。小米更名后,SU7标准版与Pro/Max版的命名差异,有助于区分技术层级。
二、技术细节与市场反馈
1. 功能不变,表述更精准
小米官方强调,更名后的“端到端辅助驾驶”功能仍然覆盖从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包括ETC/闸机通行、窄路/环岛通行等,但用户需明确使用时的路况关注责任。
2. 硬件配置差异
SU7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依赖视觉方案;而SU7 Pro/Max则搭载了一颗激光雷达,以提升复杂场景的感知能力。专家指出,视觉方案在特定环境下的可靠性存疑,激光雷达的加入是提升安全冗余的关键。
3. 用户反馈的两极分化
部分消费者认为更名是营销策略,担心功能缩水;也有用户认可其更符合实际体验的调整。小米汽车App数据显示,限时购车权益中的“辅助驾驶终身免费使用权”仍受到大量用户的青睐。
三、行业影响与未来趋势
1. 智能驾驶技术的分级管理
此次事件推动行业加速落实SAE J3016标准。车企需要在宣传中明确标注功能等级,避免混淆用户认知。
2. 安全冗余的硬件升级
多家车企已开始标配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等硬件,小米SU7 Pro/Max的激光雷达配置可能成为未来智能驾驶车型的标配门槛。
3. 用户教育与责任界定
华为、小米等企业通过保险服务和用户协议,强调“辅助驾驶不等同于完全自动驾驶”的理念。工信部也强调车企需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四、小米汽车的未来发展路径
1. 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
小米在空气动力学设计上的创新仍在推进,智能驾驶领域也将通过算法优化和硬件迭代提升安全性。
2. 品牌信任的重建
在争议和更名后,小米需要通过透明化测试数据、第三方认证等方式逐步恢复用户信任。市场对其产品的基本认可从4月的交付量超28,000台的数据可见一斑。
3. 行业话语权的争夺
作为新入局者,小米通过此次更名事件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未来可能在智能驾驶分级、用户责任界定等领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小米汽车此次“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不仅是应对监管的策略,也是智能网联汽车走向规范化的重要信号。在技术快速发展与用户认知滞后的矛盾中,如何平衡创新与安全将成为车企面临的挑战。而小米的选择预示着行业规则的重构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