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是指哪六种汉字的造字方法对我们写作的帮助

谭良田论汉字学习之我见

提及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对比,可能引发的争议我也有所经历。在我看来,从汉字的本质属性出发来衡量所谓的拼音文字,我们会发现拼音文字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只是声音的符号。但有人质疑我,这样的观点是否意味着外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呢?面对这样的反驳,我沉默并坐观其变。

我的初衷只是希望通过对比凸显汉字的独特性,进而强调在学习汉字与汉文时,无论是方法还是理念,都应与字母及外文有所区别。外国人在学习外文时,首要掌握的是拼写法,一旦掌握,发音与书写便能同步进行。这是因为外文主要是音形对应的文字系统。但汉字却有所不同,古代的普通话并不普及,很多人是通过方言来学习汉字,虽然能口头表达某种声音,但在书写时未必能够准确地呈现出来。汉字的本质是表达意义,通过字形来体现其含义。学习汉字需要深入理解其结构与意义的关系。

观察汉字学习的过程,我发现存在认字与识字的层次差异。大多数人只是简单地认字,能够记住字的形状并呼唤其名,但真正识字则需要深入理解字的意义、气质和温度。这就像认识一个人与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区别。认字足以支撑日常阅读,但要想在写作中得心应手,必须深入识字。优秀的作者就像明辨人才的,对笔下的每一个汉字都能精准把握其内涵。

在汉字学习中,我们需要明确三个关键范畴:字体、书体和字形。从本质上讲,字体只有三种:篆书、隶书和楷书。行书和草书是前三种的辅助字体。书体则是同一字体由不同书写者所呈现出的独特风格。而字形则是同一字体或书体下,同一个字的不同构形。

有人误以为简化字是现代的字体,而繁体字是古代的字体,这其实是对字体范畴的误解。简化字和繁体字都属于楷书字体范畴,它们是楷书的不同字形。它们并非古今关系,而是雅俗之别。简化字代表通俗,而繁体字则对应典雅。在文言文的读写中,繁体字是必不可少的入门券。

西方人的学习拼写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字母发音、口语拼写,到后来的前缀、后缀和字根的学习。一旦融会贯通,他们就能够识别并理解新的单词。与此相似,的六书相当于西方的拼写法,从笔画的组合、部首的分类到造字的原理,也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一旦掌握,遇到生字就能理解其大意,不影响阅读文言文的断句。

在古代,儿童八岁入学时就会学习六书。《周礼》中载有这一理念。六书是文字学的核心理论,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等。有人认为,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商周时期能够很好地将六书应用于识字教学。当今的简化字教学似乎无法完全融入六书的理念。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汉字的简化只是简化了部分常用字,大部分汉字仍然可以通过六书分析其造字理据。

就使用频率而言,汉字可分为常用字、生僻字和孤僻字。为了阅读和写作文言文而深入识字时,重点应放在常用字上。例如,“仁”、“智”、“礼”、“天”、“道”、“德”等字在古籍中经常出现,虽然人人都认识这些字,但真正理解其含义的人却不多。通过《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与古籍的对照阅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字的含义。运用六书深入识字的关键在于抓住字象,即汉字构形中的意象。通过字象识字,每一个汉字都会成为一幅动态的画面,使写作中的炼字更加生动有力。

学习和理解汉字需要深入探究其本质属性和构造原理。只有通过真正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才能掌握汉字的精髓并灵活运用于阅读和写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