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赋表达了什么意思

文学与制度:古代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制度,是文学之河流淌的河床,雕琢着文学的基本样貌。古代文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便是探索文学与制度的深厚联系。制度是文学独特的形态表现,如格律、体式及相应的创作制度等,都与文学息息相关。对文学与制度的研究,需从历史与文学的双重视角切入,深入观察文学在制度框架内的运行,同时透过文学思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

古代制度下的文学研究视域

自五千年前形成的治理体系开始,制度就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尚书尧典》中已记载的早期文学萌芽时期的制度要求,展现了制度对文学的初步影响。诸如《尚书》中的典、谟、誓、命、训、诰等文体,都是在治理实践中形成的制度性文本。

从制度的视角观察文学,我们可以发现文学的职务设立、文体分立、文学样式乃至视野都是制度的产物。如周代的采诗制度、汉代的采诗夜诵、魏晋的闻听谣谚等,都是特定历史时期下,制度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这些制度使得特定的文人能够直面社会现实,采用公文的形式反映问题,从而以文学手法表现现实问题,创作出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

深入历史现场,观察历代制度变革对文学的深刻影响,是制度文学研究的重要任务。研究者需细密分析文学变动背后的动因,探索其精微之处,从而深化文学研究的内涵。

古代文学制度的研究范式

古代文学的诏令、奏疏、奏议、碑铭等文体,以及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都受到特定制度的约束,形成了特定的文体格式和言说方式。这些可视为文学的制度性规定,直接推动文学发展的内部制度是研究的核心。

例如,律诗的章法、八股文的破题等都体现了文学的内部制度。研究这些制度,能深刻解释文学的审美特质。文学的外部制度如《诗经》的演奏技巧、汉赋的诵读方式等,也决定了文本的韵律、体式、表达方式和言说习惯。

还有因文学活动而形成的制度,如酬唱和文会等,对锤炼文字技巧和促成共同文学风尚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这些制度能更全面地审视文学风尚的形成和文流的发展。

文学与制度的交叉研究

要全面理解制度对文学的影响,就必须深入研究职官制度、言事制度等对作家生存状态和生活境遇的影响。这些制度决定了作家的创作环境,从而影响其创作风格和主题。通过研究这些制度的存在方式和运行特点,可以了解它们对文学总体性的影响。

研究制度需要历史学的事实判断。制度的文本设计是一方面,但其在民间的执行情况则需要历史史料来观察和研究。有效的制度是文学研究的前提。分析文学与制度的互动关系也是研究的关键。有的制度直接催生文学作品,有的则通过传播机制如书籍制度、印刷制度等间接推动文学发展。把握好文学与制度互动的界限和尺度是研究的重要任务。

文学作品中的制度表达也是研究的重要方面。文学作品虽然包含虚构成分,但整体上可以反映一个作家在某个时段内对制度的看法和态度。研究这些基于职务创作的文学作品可以观察到当时制度运行情况。还要关注文学的内在规定性,即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特质。这是优秀文学作品存在的依据,也是发掘其艺术性审美特征的关键。研究文学制度既要关注外部制度,也要挖掘内部规定性,才能真正以文学为本位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