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著名哲学家。他是理学开创者之一,其作品有《周元公集》。
二、故事背景
北宋熙宁四年(即公元1071年),著名哲学家周敦颐来到南康(今江西星子县)担任南康知军。他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在南康任职期间,他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个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自一人,或邀请三五好友,在池畔赏花品茗。面对美景,周敦颐感物抒怀,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三、课文翻译
译文:水面上陆地上草本和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天下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长藤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却不能轻易地它。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了。
四、问题归纳
1. “晋陶渊明独爱菊”,句中的“独”字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来衬托“予独爱莲”,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之情。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2. 作者眼中的“莲”具有哪些君子品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却不受其污染,依然保持高洁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虽然身处但气质高洁、端正严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可……焉”总括莲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
3. 叹词“噫”有何深刻含义?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噫”是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少,“鲜”字不仅表示“少”的意思,更暗示出作者对于陶渊明隐逸的生活态度的肯定;二叹爱莲者更少,作者用反问句表达自己对同好者的渴望与追寻;三叹爱牡丹者众,作者厌恶、随波逐流的社会风气和世人的庸俗心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品行与人格的崇尚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污风的鄙弃与惋惜之情。
五、课文主题
《爱莲说》中作者以高洁品格的“莲”自比,通过描写莲的美好形象来歌颂其美好品质、高洁人格与情操;同时也寄寓了对追名逐利、恶风的讽刺与批判之意。文章托物言志、以物喻德,通过对莲花美好品性的描述,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与人格追求,批判了当时的恶风,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行的赞美与追求,也寄寓了作者坚守美好情操的情怀。 文中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进行抒情议论。“托物”是通过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来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与自我人格;“言志”则是通过议论引出人生态度与价值观的思考,揭示文章主题。“托物言志”是本文的艺术特一,也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品行与人格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