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龟睡觉的时候该不该叫醒他

一个人陷入绝境时,内心如同遭受狂风暴雨般的冲击,纠结的情感犹如百感交集,内心各个部分都在发出声音,让人无所适从。心灵仿佛被扯成无数纷乱的毛线团,情绪被来自不同方向的撕扯,导致一种的感受。有趣的是,当我们情绪激烈时,却往往选择用看似冷静的客观语言来表达自己,而非直接展示真实的情感。当情感出现问题时,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情感交流的阻断。

这背后涉及一个问题:你在表达第几级情绪?例如,一个女子因丈夫出轨而唤醒了深藏的自卑和失败感,她无法承受这种痛苦而变得恐惧,进而无法忍受恐惧本身,于是愤怒产生。愤怒时的指责能帮她缓解部分情绪。从第一级情绪——自卑的痛苦,到第二级情绪——失败与不安全感引发的恐惧,再到第三级情绪——功能性的愤怒和抑郁,这就是她的情绪升级路径。

当我们只用第三级情绪进行交流时,往往无法真正达到心灵的深度交融。交流中的双方都在避免触及核心情绪,而这种绕道的交流方式最终导致双方无法理解彼此。我们都期望找到一种方式,在不触及核心情绪的前提下,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核心情绪。

我们看到许多矛盾的表达方式:明明恐惧对方的离开,表面上却表现得非常强硬;明明对对方的行为深恶痛绝,却表现得十分谦卑;明明迷茫无助,却表现得坚定果断……

面对这样的来访者,有人会问:“如果我如实表达,会不会被对方控制?”这其实是一种对真实情感表达的恐惧。她们担心,真实的表达就等于缴械投降。那么,全情投入地表达感情又是为了什么呢?

这样的问题背后,是对于可能后果的深深恐惧——已经遍体鳞伤的人,不愿再冒险表达自己的真情,担心再次受伤。对于那些习惯了控制世界的人,当世界变得无法控制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更严格的控制。虽然他们知道强制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但要他们突然敞开心扉却并不容易。

这时他们可能会说:“这不是我的表达方式,如果我按这种方式表达,那我就不是我了。”他们不愿改变自我认知中的固有模式。在危机之下,即使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模式无效,也会以一种无助的方式拒绝改变。

人性中有一部分是好逸恶劳的,许多来访者在寻求帮助时都希望能在不改变自身的前提下改变他人。这时我会告诉他们,情感就像一场舞蹈,如果一直跳探戈而想跳华尔兹,就必须改变舞步和音乐的节奏。如果你拒绝改变,那就无法跳出新的舞步。

当面对变革时,适应生存的唯一途径就是进化。如果你不改变你们之间的游戏规则,那么旧有的模式确实无法带来出路。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坚守过去的规则,而是要给情感软件升级,让它更健康、更有弹性地面对变化。

为了让人们理解这一点,我会从基础阶段开始引导来访者。首先学会三件事:

第一,将话语的主语变为“我”,强调自我感受的表达。

第二,用“当你如何如何的时候,我感觉怎样怎样”的句式说话,将行动与感受相结合。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感受的重要性,没有感受的行动就像没有灵魂一样。比如来访者说:“当你不理我的时候,我感觉你不喜欢我。”这句话依然关注的是对方的解读,而不是自我感受的表达。当她们敢于表达自我感受时,往往会得到意外的关心。这就像在心中种下情感的种子,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情感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