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引入感受:上帝邀请人们与蜗牛一同散步,人们觉得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便欣然答应了。在漫步于林间小道时,人们很快发现,蜗牛行走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人的步伐急促而坚定,而蜗牛却步履蹒�� 跚,始终跟不上人的节奏。人们开始感到不耐烦,向上帝抱怨蜗牛的速度太慢,无法与其一起悠闲散步。
上帝给出建议:“试着放慢脚步,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不同。”人们听从了上帝的建议,放慢了脚步,与蜗牛一同缓缓前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平时忽略的美景:小路旁的小树已经长得高大,鲜花盛开,小鸟欢快地歌唱。因为平时总是走得太快,忽视了这些美丽的风景。人们意识到,不是他们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在带领他们感受生活的节奏。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一些文学常识。《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据传是由西汉的戴圣编撰,全书共有49篇。在汉代,孔子定的典籍被称为“经”,而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则被称为“传”或“记”,因此《礼记》得名,主要是对“礼”的解读。
本文节选自《礼记学记》,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学记》是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作用、教育教学制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书中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重视启发式教学,课本学习与实际训练相结合,旨在扩大知识领域,培养道德情操和良好生活习惯。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读正音:注意字音的正确发音,例如“自强(qiang三声)”和“教学相长(zhang三声)”。
二读节奏:注意句子的停顿节奏,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意。
三读句意:尝试翻译文中的句子,并注意一些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四读译文:整体翻译文章,教师强调重点句子和词汇。
在理解文章后,我们可以回答一些问题:
1. 本文主要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和“学”之间的关系,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
2. 文章为什么从“嘉肴”开始写起?
答:文章通过类比论证的方法,从“嘉肴”开始引出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道理更加浅显易懂。
3. 如何理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答: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行动才能明白道理是否正确,不学习就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和优点。
4. 作者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答:作者通过逐层论证“学知不足,教后知困”到“不足自反,知因自强”的过程来阐述“教学相长”的观点。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师通过教授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自我提高。
5. 《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答:不多余。《兑命》中的话进一步补充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我们可以谈谈自己身边“教”和“学”的故事,或者对本文的道理有何领悟。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学习是第一位的,而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通过与他人互动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自我提高。我们也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通过与他人的分享和交流来巩固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