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清朝光绪年间,一个落魄文人在苏州的冷书摊上偶然发现了一卷残缺的稿件,这稿件后来被称为《浮生六记》。稿件交由当时主持申报的活字印刊。这卷残稿出自沈复之手。
尽管书名称为“六记”,但实际上只有四卷,其余两卷为后人编撰加稿。《浮生六记》是沈复的自传体散文集。“浮生”二字取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的“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分为六卷:一记闺房之乐,二记闲情之趣,三记坎坷之愁,四记浪游之快,五记中山之历,六记养生之道。全书所叙述的都是作者沈复的日常生活琐事,然而读来却充满闲情逸致,人间悲喜,毫无生涩枯燥之感。
说到沈复的童年,他曾在书中描述自己能够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到细微的事物,必定仔细观察其纹理。比如夏日里雷阵雨时,他想象群鹤在空中舞动,心之所向,果然出现千百只鹤。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丰富想象,使得沈复能够将平淡的生活过得充满乐趣。
幼年时在语文课本中遇到的沈复,读他写的《童趣》,让人深感其妙。即使是夏日蚊虫,也能被沈复想象成仙鹤,他在素帐中用烟戏耍蚊虫,将它们想象成青云白鹤,这种自娱自乐的精神令人佩服。如此有趣又善于观察的沈复,写出有“小红楼梦”之称的《浮生六记》,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和夫人芸娘两人把平平无奇的生活过得诗意又活色生香,实在令人向往。
在七夕之夜,芸娘与沈复共同赏月,燃香烛,供瓜果,共拜天孙(织女)。两人互赠图章作为七夕的礼物,上面刻着“愿生生世世为夫妻”的字样。拜完天孙后,两人坐在邻水的窗边闲话家常,月色皎洁,波光粼粼,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沈复和芸娘乔迁后,开窗正对陆氏废园,虽目之所及一片荒凉,但芸娘仍心存思念。于是沈复便去与邻居妇人商量,租赁了一间卧室,带着芸娘前去避暑。时方七月,绿树成荫,水面风轻云淡。两人闲来无事去柳荫深处垂钓,日落时分登上土山,看晚霞夕照,随心作诗。晚间还邀请了邻居老人帮忙购买菊花种子,遍地栽种。九月的花开与母亲的到来,让这个家更加其乐融融。芸娘感慨道: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远游。
沈复不仅喜欢观察草丛的乐趣,成年后也沉迷于庭院盆景的闲趣。每年秋菊绽放时,他便摘花插瓶,自称插花行家。他详细描述了插花的步骤和技巧,可见其对此道的热爱和动手能力之强。
在侨居扬州时,沈复和芸娘仅有两间房屋,但上下卧室、厨灶、客厅都布置得井井有条。为了营造富贵气象,沈复在山中扫墓时捡了一些石头回来山。他们亲手用宜兴窑的长方盆叠起一座山峰,并刻意空出一角种植白萍和云松。然而一日家中猫儿打架摔下屋顶将假山砸碎,夫妻二人伤心不已。这种生活中的小确幸与不幸交织在一起展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
《浮生六记》中的生活妙趣还有许多。胡歌曾推荐这本书说:“在成功学和心灵鸡汤之外我们也可以多去寻找一些生活的小确幸因为真正的幸福其实藏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之中。”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仅仅是生存的形式。即使生活再平凡我们也可以尽可能地保持高贵的品性和精致生活的艺术在一蔬一饭间窥见生活的真趣。我们大多数人只懂得生存却不懂得生活要世俗越粗俗越要有审美的活着这便是生活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