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寺夜游的情景描写片段

尽管西湖的美景已经被诸多诗人与文章描述得美不胜收,然而有一篇短文却再次令人们对西湖惊叹不已。在崇祯五年即1632年的寒冬,一位富家子弟在已经下了三天大雪的杭州心生雅兴,决定深夜前往西湖的湖心亭欣赏雪景。几十年后,当他回忆起这段经历并把它记录下来时,一篇描绘西湖独特风貌的文章便诞生了,这篇文章被收录在了明末清初张岱所著的《陶庵梦忆》中,名为《湖心亭看雪》。

那个寒冷的冬日,世界似乎都被白雪覆盖。张岱独自驾着小船,披着细毛毡衣,围着火炉,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此时此景,如梦如幻。湖面上的雾气缭绕,天空、云朵、山川和湖水都被白雪覆盖,一片洁白无瑕的景象。湖上的景色只剩下一道长堤的轮廓、湖心亭的一点痕迹以及张岱所在的小舟像是一片芥叶,舟中的人数更是稀疏如微粒。

当他到达湖心亭时,发现有两人铺着毡毯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在为他们煮酒。当看到张岱时,他们大喜过望,感叹道:“湖中怎还会有这样的人?”并邀请张岱一同饮酒。张岱在欢笑中与他们畅饮三大杯酒后与二人分别。当问及他们的姓氏时,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

著名作家、学者梁衡先生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对《湖心亭看雪》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进行了评价,他说:“有一种画轴,虽细且长,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这段话准确地道出了这篇短文的精华所在——虽篇幅短小,却以其淡雅高洁的情致展现出大的情境内涵。梁先生还提到在这小小的短文中蕴大的情境与境界,张岱本人出身名门望族,但家财散尽后所经历的家国变故使得他的这篇短文有了更深的情感内涵。

一、小境界中的大意象

文章写景的句子堪称千古名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梁衡先生用“巨笔如椽, 直扫天际”来形容其气势之大,并指出“三个‘与’字连用得极好”,形成了清阔辽远的背景,配合量词“痕”、“点”、“芥”、“粒”的使用,使得西湖的广阔大意象跃然纸上。

二、小际遇引发的大感动

文中偶遇两客的部分虽有些矛盾之处,作者略去了他们的姓名,但实际上这是因为他国破家亡后的一种特殊情感。当作者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想到两人来自于旧都金陵,引发了他内心的故国情思。在空寂的天地中,孤寂的个人与两人相遇得到的温暖只须记在心中即可,无需姓名。因此作者在记述时略去两人姓名,仅以“大喜”“强饮”来记录内心的感动。

三、小化出的大慨叹

作者前往西湖的心境与回忆此事的心境是不同的。当年作者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展现的是富家公子特有的。但作者以辽阔的境界衬托内心的孤寂,与两位知己相遇却又隐去其姓名,给全文渲染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因为在这数十年间作者经历了家国巨变,再回想当年的举动只剩下无限的慨叹。原本的小化成了对天下兴亡的大慨叹使文章的境界得以升华。日本徘圣松尾芭蕉曾说:“乾坤的变幻是风雅的种子”,在《湖心亭看雪》中沧桑的巨变融入了这次风雅的举动之中使其成为了不朽的篇章。尽管只是小小的出游但却包大境界唯有读懂了这大境界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去理解他所经历的风霜雪雨以及背后的那份深深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