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白露是几月几日

再过两周,我们就会踏入2022年的中秋佳节。今年的中秋有些特别,因为它不仅落在9月10日,与教师节不期而遇,而且是在白露之后的第三天,尚未到秋分之时。

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农村谚语,这些谚语体现了他们的智慧与经验。关于中秋和秋分,这些谚语中也隐藏着许多奥秘和讲究。让我们来一同探索。

聊聊中秋和秋分的历史渊源。

中秋,作为民间传统的四大节日之一,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那时,人们对月亮充满崇拜,因为这个时节月亮是一年中最明亮的,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月夕节”或“祭月节”。古人们很早就观察到,每年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离地球的距离最近。现代科学也证实了这一点,月亮最远时距离地球40万千米,最近时只有36万千米。

与中秋不同,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不是一个节日,但它的地位非常重要。秋分时,太阳黄经到达180,太阳直射赤道,地球开始平分昼夜。此后,夜晚渐长,白天渐短,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收获和蛰伏期。

在远古时代,秋分和中秋的日子其实是重合的,人们会在那一天祭祀祖先、庆祝丰收。后来,由于中秋月圆象征着亲人团聚,其文化内涵逐渐丰富,成为了一个特殊的节日。

那么,今年的中秋为何与众不同呢?

我们知道秋分是按照公历来计算的,每年固定在9月22日至24日之间。而中秋是阴历节日,因闰年、闰月等原因,其日期并不固定。有时中秋会在秋分之前,有时在秋分之后,甚至有时两者会在同一天。不同的时间,农村谚语中也有不同的说法。

农村谚语中提到:“中秋秋分前,多半是非年”。如果中秋出现在秋分之前,意味着这一年的年景可能会有些波折。这里的“是非”指的是农业灾荒、生活等。古人认为这是阴阳转换过程中的一种现象。秋分之后,夜晚渐长,阴气开始增强。而中秋时节,月亮离地球最近,代表阴气强旺。若此时秋分未到,阳气依然旺盛,阴阳交错可能带来不顺。

除了阴阳之说,我们还可以从更科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一现象。中秋时节,月亮对地球的影响加大,凉爽的秋风开始吹拂大地。此时农作物尚未成熟,需要充足的光照和温度。过早的秋凉并不利于作物生长和粮食晾晒。虽然人们盼望秋凉早些到来,但过早的秋凉对农业生产确实有害。

相反,“中秋秋分后,年景无堪忧”。如果中秋在秋分之后,农作物生长能获取良好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丰收在望。而且秋种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是一个不错的年景。

更为罕见的是“中秋逢秋分,遍地是黄金”。这种情况在农村谚语中被誉为百年不遇的好年景。历史上最近的一次出现在1942年,下一次将出现在2048年。二者相隔整整106年。

2022年的中秋不一般,出现在秋分之前。与2021年相似,但今年情况来得更早一些,反映了天气的特殊性。我们需要注意并警惕天气的变化。虽然今年天气状况复杂,但我们有信心迎来农业大丰收。您对此有何看法?

最后要强调的是,原创内容不易,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