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象形字,形象描绘了一个侧跪的女子,双腿,小腹前有所遮掩。这是上古时代女性的典型坐姿。在远古时代,由于衣物不足以遮蔽身体,女性在小腹前双腿主要是为了遮羞。
以下是出土于内蒙古敖汉旗的红山文化陶人像,高度约65公分。其上身姿势为右手握持左腕,交于腹前。它张着嘴,似乎是在呼喊,可能是一个以此为职业的“巫祝”。
《说文解字女部》对“女”的解释是:指妻子。段玉裁注释:男代表的是丈夫,女代表的是妻子。
《康熙字典女部》进一步阐释:“女”指的是已嫁的女子,称为妇人。在古代文献中,“女”字常通假为“汝”,代表“你”。
《诗经周南关雎》中描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里,“窈窕淑女”指的是文静善良的女子。“雎鸠”是一种水鸟,窈窕和淑女在此形容女子的深邃而幽美的气质。
《诗经小雅斯干》记载:
若生男子,则寝之于床,衣之以裳,玩耍之以璋。
若生女子,则寝之于地,衣之以裼,玩耍之以瓦。
其中,“衣裳”指的是上衣称为衣,下裙称为裳。“裼”是婴儿的襁褓。璋和瓦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使用的工具,象征着天地阴阳。
古时候,人们祝贺人家生男孩称为“弄璋之喜”,生女孩则称为“弄瓦之喜”。把男孩放在,把女孩放在地上,并不是重男轻女,而是为了符合天地阴阳的气场。
“重男轻女”的观念源于农耕时代,种地是体力活,需要更多的男性劳动力。而女孩子长大后通常要嫁到别人家生育。
《礼记内则》记载:孩子出生时,如果是男孩,会在门左设弓;如果是女孩,会在门右设帨。帨是女子用的佩巾,外出时绑在身上。古时候妇人分娩,会根据孩子的性别在门口挂上不同的标志。
《诗经小雅大东》中描述:
跂彼织女,睆彼牵牛。
这是古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两颗明亮的星星位于银河。织女星星是三颗星组成三角形,看起来像是在翘首企望。牵牛星位于银河的西南边。每年的七月七日,他们会相聚于银河。
还有关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女娲是古代神话中的上古女神。最早记载女娲补天的是战国时的《列子汤问》。西汉时的《淮南子览冥训》和东汉时的王充在《论衡》中都添加了共工折破天柱,导致天塌地陷的故事情节。女娲之所以能补天,其实是因为她造了人。相传女娲用黄土造人,她把树枝埋入土中,一拉起来就是一串人。正是因为女娲所造的人立于天地之中,天才不会塌下来。在远古社会,只有大量繁殖人口,才能使氏族避免“天崩地陷”的命运。
从「女」的會意字有:安(安定)、妥(安定)、委(委隨)。以「女」作意符的形聲字根据意义分类:一、姓氏;二、亲属关系的称呼;三、与婚姻、生育、姓氏有关的字;四、女性身分的称呼;五、形容女子姿态美好、柔顺的字;六、带有贬抑意义的字;七、其他。如“娺”等。还有以「女」作聲符的形聲字:汝(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