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存和惠赠是什么意思啊

几年之前,我第一次听到“感谢聆听”这样的说法,凭直觉就觉得这一表达不太自然,似乎有些误用。近期在各种会议、报告会等场合中,我仍然偶尔会听到一些主讲人在演讲结束时使用这一表达。追根溯源,“感谢聆听”很可能是源于英语中的“Thanks for listening”,是对“listen”一词的直译。虽然用“听”来对应英文的listen在语用上是可行的,但“感谢听”在音节上听起来并不和谐,因此人们选择了“聆听”这个词。“聆听”在英语中并不表达尊敬或自谦的含义,“感谢聆听”虽然在音节上听起来较为和谐,但在语义上并不完全吻合,更重要的是在语用场合上并不合适。我认为,“感谢聆听”并不符合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一种不恰当的表述方式。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关于“聆听”一词的语义发展和传统用法。

“聆听”这个词在用于听取话语时,其含义(包括附加义)并不等同于“听”,“聆听”的外延相对较小。它在某种程度上含有对对方的敬意,可以被归类为敬辞。“聆”是书面语用词,《说文解字》中将“聆”解释为“听”。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聆听”被解释为“听”,并且所举的例子如“凝神聆听”都含有尊敬或自谦的含义。可以说,“聆听”这个词在长期的具体语用中与“细听”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并蕴含了尊重对方或表示礼貌的意义。例如,“聆偈”(听经)、“聆受”(倾听并接受)等词组都体现了尊敬对方或表示礼貌的意思。

关于“聆听”在现当代的实际用法与语用效果。

演讲者使用“感谢聆听”给人一种自我定位为尊者、长者或权力方的错觉,似乎把自己的话当作对别人的指令。从交际原则来看,这显然是不妥当的。这一点可以从大多数人的语感中得到印证。据统计,在用于听取人的说话时,“聆听”的用例中带有“尊敬色彩”的例子占到了88.9%,可见在现当代汉语中,“聆听”在用于指称听取对方或他人的话语时,实际上往往都带有尊敬的含义,可以被视为敬辞。

这一结论还反映在敬辞的适应对象和人称分布上。现代汉语敬辞可以分为自用类和他用类。在只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交流语境中,“聆听”只适用于第一人称,不适用于第二人称,这符合自用类敬辞的人称分布规律。虽然“感谢聆听”整体上是以第一人称表达的,但其中的“聆听”实际上用在了第二人称上,违背了敬辞的适用规则。有研究表明,84.7%的受访者表示不能接受“感谢聆听”这一用法。

既然“感谢聆听”的说法不合适,那么在这种语境下该如何表达呢?有提议使用“感谢垂听”或“感谢垂注”作为替代方案。这些表述虽然作为敬辞可以用于第二人称,但过于文言化并不够口语化,且自谦色彩过浓,并不适用于所有场合。

我认为,不必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太复杂,使用朴素、口语化的表述如“谢谢”、“谢谢大家/各位”就足够了。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其他表述,如“感谢各位,敬请批评指正”,这些都是可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