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购物以其价格优势和方便快捷的购物方式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由于网络购物的虚拟性,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往往面临着无法直接接触到商品的问题,只能依赖店铺的信誉度、成交量以及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和反馈来判断商品的好坏。一些商家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却在销量和评价上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为此,记者深入调查了这种现象。
不同电商平台收益机制各异
北京某大学大四学生王艳向我们透露了一个秘密,她曾经参与过一个针对网络购物的项目。据她介绍,涉及的主要商品包括衣服、鞋帽等,商家在各大电商平台都有销售。根据不同的难度,收益也会有所不同。在淘宝平台每单可以获得5至7元的收益,而在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则能获得3至5元的回报。成员在下单时需要将商品链接复制到一个特定的平台,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自己垫付货款。为了确保订单的真实性,商家会寄送价值一两元的小礼品给成员。王艳强调,这种行为的扩张方式类似于传销,介绍新人加入可以获得一定的佣金。
“讲解员”角色与团队扩张方式揭秘
李楠是一名家庭主妇,她也从事这一行业,从最初的成员晋升为“讲解员”。她介绍,“讲解员”的工作主要是向新成员讲解具体的操作流程。每为一名新人讲解一次可以获得3元的收入。成员团队的扩张方式类似于传销模式,介绍新人加入可以获得一定数额的佣金。尽管目前行业面临更严格的监管,但仍有人继续从事这一行业,每天都有新成员加入。
涉及复杂的评价操作与费用问题
买家在购买商品时通常会关注销量和评价。商家为了提升销量和好评率,有时会采取删除差评、雇佣差评师等手段。记者了解到,差评有时也会被恶意利用,雇佣差评师给竞争对手刷差评,降低对方的好评率。网络上还出现了专门删除差评的服务。一种是通过技巧和软件配合,让客服判断为恶意差评并直接删除;另一种则是通过登录买家账号并反馈数据来删除评价。店主周先生指出,许多商家为了删除差评甚至会在贴吧、论坛曝光差评买家的详细信息。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根据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帮助他人进行、炒信、删除差评等行为将面临严厉的处罚和罚款甚至吊销营业执照的风险。面对这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我们应保持警惕和坚决反对。对于商家来说也应该正视问题采取措施来解决如主动联系买家同意买家的某些条件让其主动删除差评等方法以维护店铺的声誉和形象同时也维护良好的网络购物环境任性的炒信等不法行为带来的不仅仅是短暂的效益而是网络平台的公平公正的秩序遭受信任体系的崩塌更严厉的处罚措施应该起到震慑的作用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购物环境对于消费者而言也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谨慎判断商家的真实性和信誉度以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共同维护一个公平公正的购物环境让网络购物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便利之处而不是充满陷阱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