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和李清照这两位婉约词的高手,历来被人们并称“二李”,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们在词坛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作品饱含深情,恰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出自《与元九书》)他们的词作中充满了恋情、别情、伤情、苦情、愁情、恨情等各种错综复杂的情感。
他们的命运与艺术风格紧密相连,前半生欢乐,后半生悲苦。与此相应,他们的词也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且公认后期的创作更为出色。李煜的词以归降赵宋为分界,前期多描述宫廷生活的欢情,后期则主要展现后的深重痛苦,情感深沉;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变”和随后南渡丈夫病逝为分界,前期描绘闺中生活的闲适,风格清丽宛转,后期则多写国破家亡后的凄凉心境,词风哀婉凄苦。
在写作手法上,为了表达深挚的情感,二人又有哪些异曲同工之处呢?
首先是白描手法的运用。白描本是一种绘画技法,又被运用于文学创作中,用于描绘人物和花卉。这种手法在词人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只需抓住人物外貌、行为、语言中比较典型的特点进行如实描绘,而无需过多修饰。例如李煜的《浣溪沙》通过简单的动作描写,如“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等,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和其情态。李清照的《点绛唇》则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如“蹴罢秋千”、“袜刬金钗溜”等,描绘出一个调皮又羞涩的女孩形象。他们二人都是通过抓住细节,尤其是细微的动作来勾勒画面。
他们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今昔对比融入词的创作中,使得抒情更加浓烈。李煜的后期词常用对比手法表达之痛,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李清照的词也经常使用对比手法,将自然景物和真挚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她的《清平乐》通过回忆过去与现在折梅的不同心态,反映了南渡前后的生活境遇和思绪情感的变化。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寄托了深沉的今昔之感和黍离之悲。为了更好地表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他们经常通过使用梦境来处理。李煜和李清照的梦境都是对以往的追忆,寄托对故人、故地的眷念。但李煜的梦中更多的是悔恨,而李清照的梦中则承载了更多的思念。
他们二人都善于使用赋法。情感的真是他们抒情的共同之处,他们在抒发感情时少有节制。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单纯,但他们选择的词这种文体是向内心深处纵向挖掘的。他们在词中的抒情真挚而直露,甚至有人认为李煜因不掩饰自己的感情而写《虞》招致杀身之祸。这种抒情方式主要得益于赋法。赋法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强调直抒胸臆。李清照写词就善用赋法,写出真情实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例如她的《浪淘沙》回首昔日情景与现状形成对比并用直白的语言抒发内心的哀愁与思念。同样地李煜也以本色的语言真诚的心灵融入身份与经历写尽了人间的悲欢冷暖他的词作如同以者令人感同身受。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充满生命力是因为他们用纯真亲身感受融入词作中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或许可以说真实自有千钧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