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灵位的正确写法

五十三回所述情景

深堂之内,烛火与香炉散发的气息在流转,细腻的锦幛和精致的绣幕都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华美。尽管悬挂着神主,但却因光影的变换,无法看清其真实面貌。

随着贾母引领众人至正堂,映入眼帘的是正中悬挂的宁荣二祖的遗像。这两幅遗像皆饰以龙纹,腰佩玉佩,气势非凡。两旁还陈列着几轴列祖的遗影,透出庄重肃穆的氛围。

在陇右地区,“神主”与“牌位”皆为祭祀祖先之用。但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神主”是由木材制成,具有长久性;而“牌位”则是纸质,用于临时性的祭祀活动。

在丧期草期中,会制作“神主”,通常由孝家书写并交给礼宾先生负责点神主。若家中无读书人,则需向礼宾先生支付费用以完成这一仪式。有的家庭会等到配偶去世后一同制作神主,而贫困家庭则会在经济状况改善后再行制作。在神主制作完成前的这段时间,会利用牌位进行祭祀活动,红白事时则按次序摆放相应的牌位。神主上最下方靠主座处写着“神主”,而牌位上则写着“牌位”。五代之后的神主需要回归原位,即被埋入各自的坟墓中。每次祭祀活动结束后,牌位会被焚烧,而神主则被送入主堂以防灰尘落下。

关于神主的起源,有一个动人的传说。丁郎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因母亲的溺爱,丁郎对母亲极不孝顺,甚至动辄。某日,丁郎受到“羔羊跪乳”与“乌鸦反哺”的启示,决定,孝敬母亲。因误会,母亲不慎撞死在门前的梨树上。丁郎悲痛欲绝,将梨树砍倒,雕刻像,以此纪念母亲。“神主”均采用梨木制作。

最初的神主高度是根据亡人中指末节长度的八倍而定。经过计算,当地人的平均中指末节长度为一寸二分,因此后来的神主固定高度为九寸六分。具体的尺寸和构造都有严格的规定。为了加强家族的凝聚力,红白事中还会签注三代的神位。神主、牌位如同纪念碑,有学者认为其形状源于古人对男的崇拜,进而产生了神主与纪念碑,以纪念先祖。从这个角度来看,神主的产生历史非常悠久。

至于“遗影”与“遗像”,两者通常被混用,指的是死者的画像、塑像或照片。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区别。“遗影”的“影”字强调存在,并不一定要与死者的相貌相符,具有非唯一性。而“像”则强调对应和唯一性。明清时期有一种“遗影”,是一种版刻拓印的半身人像画,也叫影图、影拓。只有生前有功名、的人才能享有此待遇。而“遗像”则指的是死者生前的画像,理论上应该与死者容貌一致或大致一致。早期的“遗像”仅是人物画像,并不追求与具体人物的相似度。如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画像,只是象征意义上的“遗像”。而具有专一性的“遗像”,如孔子的画像不能用于别人。清朝后期,“遗像”的使用有所放宽,但仅限于亲王级别的人物。贾氏宗祠中悬挂的披龙腰玉的“宁荣二祖遗像”具有特异性;而两边的列祖“遗影”则不具有特异性,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是唯一有两个“祖”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