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因此根据的特性,衍生出了农历纪年法。许多人可能会误以为农历就是阴历,但实际上从历法的角度来看,它可以分为阴历、阳历和阴阳历。阴历是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的历法,而阳历则是基于太阳年的。农历则是在阴历的基础上,融合了阳历的成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历法。这种历法是基于其基础的历法规则,经过多代的不断完善而沿用至今,因此我们可以称它为阴阳历。
农历的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两种。平年共有十二个月,而闰年则多出一个月,成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有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平均历月相当于一个朔望月,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这是月相盈亏的周期。农历每月的天数根据月亏来确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平年比回归年少约11天。为了与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周期即回归年相吻合,每隔两到三年就会增加一个月,这个增加的月份就是闰月。关于闰月的具体添加时间,如果您有兴趣了解,请私信给苏琼。
那么,闰年是如何定义的呢?公历闰年的判定规则是:每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这意味着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的年份是闰年;能被400整除的世纪年也是闰年。例如,2004年是闰年,而1800年则是平年。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某年的二月天数来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二月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而只有28天的年份则是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