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低落,烦躁,又很压抑的诗句

人生是一段追求美的旅程。

静下心来,品读诗歌吧。

【起源】

诗歌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自古就有。

从三皇五帝时期,便流传着民歌。随着时代的发展,诗歌的形式也逐渐演变。从最初的民歌,到四言诗集子《诗句》,再到楚辞、乐府诗、文人五言诗等。直至南北朝末期,格律诗逐渐成熟,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唐朝达到了巅峰。

唐朝之所以成为诗的国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诗歌的推崇。科举考试中加入了诗歌内容,考生们也会用诗歌作品来展示自己的才华,给贵族欣赏。

唐朝的科举制度严格有效,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这些多数都能写诗,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唐朝的皇帝们也多有文学造诣,尤其是和李隆基两位盛世君王。李隆基的《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流传至今。

在这样的背景下,宰相们作为的表率,也必须是诗歌方面的佼佼者。唐朝和宋朝的许多宰相都身兼文坛的身份,如张说、贺知章、张九龄、欧阳修等。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张九龄的一首并不广为人知但直白易懂的短诗《照镜见白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深沉情感,但张九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得很好,给人一种共鸣的感觉。

【诗篇】

《照镜见白发》张九龄(唐代)

昔日壮志凌云,今日白发渐生。谁知之中,形影孤独相怜。

【赏析】

张九龄是唐玄宗前期的宰相,开元盛世的守护者。说起他,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他的其他诗句,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相思和“草木有本心,何求折”的风骨。面对自己曾守护的盛世逐渐消逝,张九龄心中难免生出白发渐生但功名未成的感慨。这首诗正是他内心的写照。

诗歌的创作时间是在开元二十四年,这一年张九龄被罢相,贬到荆州。他目睹了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掌握,开始阴鸷地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