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四章第六节 孔子谈仁德之力
孔子曰:“吾未见有偏好仁德之人,亦未见厌恶不仁之人。真正崇尚仁德者,可谓至高无上;厌恶不仁者,他们坚守仁道,决不让不仁之事染指自身。试问,有人能全力以赴,终日致力于仁德之道吗?吾未见力量不足之人。或许有此类人存在,但吾未曾目睹。”
在孔子眼中,仁德是一个深奥且高远的境界。他对两类人进行了深刻的描述:一类是喜好仁德的人,这类人崇尚仁道,不仅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更是在内心深处不断地追求与探索;另一类是厌恶不仁的人,他们并非热爱仁德,却深恶痛绝不仁之事,希望远离其负面影响。尽管孔子谈到了两类人的不同点,但他们之间也有一个共同点——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让不仁之事加诸自身。
孔子的言论中,“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这句话引人深思。这里的“一日”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短暂时间,而是指代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整日在致力于行仁”其实是对一个人的长久的考量,强调人的努力和执着。孔子是在询问:有人能持之以恒地致力于追求仁德之道吗?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不放弃。这种坚持和努力是需要巨大的力量支持的。那么有没有力量不足的人呢?孔子认为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但他还没有亲眼见过。他鼓励人们追求高尚品德的践行与修养。在他看来,“为仁”的根本在于内心强烈的追求和不断的努力修炼,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和实践的。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追求,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真正的“好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