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民谣生动描绘了往昔的年俗和年味,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如今,虽然日常生活如同过年,但年味的缺失,让我们觉得少了些许仪式感。不可否认,古人过年时的繁文缛节,既有有趣的礼仪,也有荒诞的习俗,有的至今仍然延续,有的则逐渐淘汰。
以腊月二十三祭灶日为例,民间认为灶王是专管家庭饮食和事务的神灵。这一天,家中男子要祭拜灶王,送其上天庭汇报一年的工作。
紧接着的腊月二十四日是扫尘日,这一天起,诸神开始述职,不理人间事物。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迎接新春的到来。
到了腊月三十除夕,更是年味的浓厚之时。贴门联、贴窗花、放爆竹、吃团圆饭,家长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守岁是此夜的习俗之一,全家欢聚一堂,迎接新春的到来。
正月初一春节,是古时的元旦,俗称过年。这一天有种种忌讳,也充满了欢庆的气氛。拜年、发红包、吃面条、圆子、糖茶和云片糕等,寓意长寿、团圆等。
从正月初二到初十,每一天都有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活动。正月初八是谷日,人们祭拜谷物,表达对农业的重视。而正月初九则是天公的生日,人们在这一天祈求天公的庇佑。
正月十一请紫姑日,这一天也是子婿日,娘家用剩余的年菜招待女婿和女儿。接下来的正月十二是老鼠节,人们在这一天创造了许多与老鼠有关的习俗,表达对老鼠的憎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直到正月十八落灯,期间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说。正月十四是临水娘娘的诞辰,民间有许多庆祝活动。而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最有趣的节日,人们张灯结彩、观灯猜谜,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元宵节过后,年就宣告结束。但实际上,这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不仅展示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今虽然年味有所淡化,但这些传统习俗仍然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弘扬。
作者:周游(文化学者,《光明日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