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月行中白玉盘和瑶台镜是指

谈致远是马凡美的学生,他身穿白色的汉服,手中持一把折扇,正在摇头晃脑地吟诵李白的《古朗月行》。他的声音时而高昂,时而低沉,仿佛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他的年纪虽小,只有三年级,但对古诗文的领悟力却令人赞叹。他已经能够熟练吟诵《长恨歌》、《弟子规》等经典篇目。在短短的时间里,他就能将困难的篇目背诵得滚瓜烂熟。这得益于他对吟诵的热爱和悟性。

马凡美的语文课堂与众不同,她一半时间教授课程,另一半时间则致力于国学教育。从一年级的《古朗月行》,到三年级的《孝经》、《大学》,再到六年级的《中庸》,她通过吟诵的方式,将古诗文的韵味和意境传递给学生们。她解释说,通过声音的长短、轻重、高低和缓急,将诗文的理解融入其中,即使孩子不能完全理解诗歌的含义,也能通过模仿老师的吟诵,逐渐感受到诗文的韵味。

吟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从东汉开始,文人墨客们就用吟诵的方式传承诗歌和散文。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吟诵名家,他们的吟诵方式各有特色,如谢安、王阳明等。如今吟诵正面临失传的危机。和语委正在积极申报“吟诵”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保护这一濒临消失的古老艺术。

在众多吟诵流派中,由上海交通大学老校长唐文治创立的唐调备受关注。唐文治不仅精通和文学,还擅长吟诵。他的“读文法”独树一帜,被称为“唐调”。这种吟诵法带有音乐性,音调高低起伏,语音长短相间。除了音乐性,唐调还注重情感的投入,主张读经典诗文时要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唐调不仅能用于诗词的吟诵,还能用于散文的诵读。比如诵读《出师表》、《岳阳楼记》时,用唐调读出来更添感人的意味。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建顺提出的“一本六法”也为吟诵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这些方法包括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等。古代的老师通过吟诵的方式教授学生识字,这种方法既准确又易于记忆。一个古代的儿童在三四岁时就会开始识字教育,通过吟诵的方式,他们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三四千字的识字量,具备了自由阅读的能力。对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并传承下去。如果您有相关的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微信关注:ihxdsb 报料QQ:(如有新闻线索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