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变压器工作原理

变频器控制电路解读

以下原理图展示了变频器控制电路的基本结构。上半部分为主要的电路部分,下半部分为控制部分。核心部件包括CPU控制器、输入信号、输出信号、面板操作指示器、存储器和LSI电路。

外界的模拟信号,如电位器的信号,经过模数转换器送入CPU,以实现调速功能。外界的开关信号也通过与非门输入到CPU控制器中。

关于变频器的基础知识

变频器是一种能够实现电压和频率变化的设备,其核心原理是改变电源的工频交流电为可变电压和频率的交流电。其中,VVVF代表可变电压和可变频率,CVCF代表恒电压和恒频率。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源大部分是交流电源,大约占总使用电源的95%。

不论是单相交流电源还是三相交流电源,其电压和频率都按照各国的规定有一定的标准。例如,在我国,直接用户的单相交流电为220V,三相交流电线电压为380V,频率为50Hz。而在其他,电源电压和频率可能与我国不同,如单相100V/60Hz,三相200V/60Hz等。这种标准的电压和频率的交流供电电源被称为工频交流电。

为了产生可变的电压和频率,变频器首先将工频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DC)。这个过程被称为整流。接下来,将直流电(DC)转换为交流电(AC)的装置称为逆变器。通常,逆变器将直流电源逆变为一定频率和电压的固定逆变电源。而能够逆变为频率和电压都可调的逆变器则被称为变频器。

变频器输出的波形是模拟正弦波,主要用于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对于用于仪器仪表检测设备的变频器,需要整理波形以输出标准的正弦波,称为变频电源。变频器的核心工作原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计算机电源的供电、电机控制等。

电机转速的控制原理

电机的旋转速度能够自由地改变,这得益于变频器的核心工作原理。电机的转速与电源的频率成比例。公式n = 60f/p(1-s)解释了这一关系。其中n为电机转速,f为电源频率,p为电机磁极对数,s为电机的转差率。通过改变电源频率,可以精确地控制电机的转速。例如,对于4极三相异步电机,在60Hz时转速低于1800r/min,而在50Hz时转速低于1500r/min。本文所讨论的电机主要是感应式交流电机,也称为异步电机,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由于电机的磁极对数固定不变,因此改变电机的速度主要通过改变电源的频率来实现。

以上就是关于变频器控制电路、变频器基础知识以及电机转速控制原理的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