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近距离接触大禹,是在汶川的灾后重建之地。窗外,我看到了手持耒耜、昂首阔步的治水英雄雕像,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小时候在课本中学习的古代圣贤,竟在此处塑像?后人指点,得知此地正是大禹的故乡!
我对大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随着了解的深入,疑问也随之而来。我不禁好奇:古籍与传说是否存在矛盾,或是我的阅读和理解产生了偏差?
第一个疑问是,大禹的活动范围真的如此广泛吗?根据史料和传说,大禹在川西出生、豫中、浙北去世。他的足迹即使在今天也令人惊叹。他如何在当时的偏远地区知道“一线”中原的存在?再说绍兴所在的会稽郡,直到公元前220年左右才被纳入的管辖范围。在遥远的古代,一个尚未被完全证实的朝代,其疆域是否如此广阔?这些疑问让我深感困惑。
第二个疑问是,大禹为何如此执着于治水?根据史料记载,大禹生活的时代出现了气候异常现象,长期的干旱和频繁的洪水成为了当时的问题。相比于逃离洪水寻求安全地带的选择,大禹选择了治理洪水。他为何如此坚持?他有何动机和底气?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第三个疑问是,大禹治水的功绩究竟如何?史载他治水历时仅十三载,遍及整个华夏地区。如此高效率令人难以置信。即使在现代社会,用现代知识和工程技术来治理洪水,短时间内完成这样的任务也是极其困难的。那么古人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一伟业的呢?这需要解决诸多难题如勘测、方案制定、物资设备采购、人员等。
第四个疑问是,大禹对九州是如何了解的?有人说禹定九州是治水的副产品。然而我对这种解释感到困惑。在那个时代进行全国性的地理调研和经济普查是否可能?相邻的部落是否愿意无私地分享他们的资源信息?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文字尚未发达的时代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这令我深感困惑。写到这里我发现自己有些较真了因为关于上古黄帝和大禹的故事始终都充满了虚幻、迷雾和矛盾。不过这些疑问也让我对古代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更深的思考。或许大禹的故事只是后世众多英雄事迹的集而已。如果真的有这样的大禹存在面对遍布神州的滔天大水恐怕他也会感叹一句:老子真的做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