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冬,真冷》——尤凌波散文集的暖煦之旅
在寒冷的冬日,我翻阅了尤凌波的散文集《那年冬,真冷》,内心却暖如春熙。书中描绘的熟悉生活场景、乡音乡情,让我重回童年,回到那片养育我的热土——关中农村。
诗人叶赛宁曾说:“找到故乡,就是胜利。”对童年和家乡的诗意追寻,无疑是生活赋予作家最珍贵的馈赠。尤凌波正是这样一个寻得生命源头的作家。故乡的山岭塑造了他的坚韧,故乡的流水洗涤了他的胸怀。他生于长安、长于长安,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思念,如同繁星闪烁,永远照亮他的创作之路。
全书分为两编,前记“乡恋”,后写“乡”。前者描摹出真实的生活点滴,后者则如彩线穿珠,串联起一幅幅人物剪影。尤凌波笔下的乡村记忆,经过岁月的沉淀,更加朴素、生动、唯美,宛如关中农村的浮世绘。
过去的日子,虽已逝去,但在文学的世界里,它们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与现实的认知具有同等意义。因为人类的基本人性和审美倾向是永恒不变的。只有尊重经历,书写熟悉的生活,才能触动真实二字。
书中描绘的游子回乡省亲的过程尤为感人。风雪夜归人,场景细节栩栩如生,仿佛亲身经历。这些情感深厚的描绘,非亲身经历者不能写出。题材选择作家,同样作家也选择题材。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人,必须珍惜生命中的故乡恩赐。故乡是精神基因的来源,又是创作素材的宝库。
散文是情感的载体,尤凌波深谙此道。他善于从生活中选择那些最能拨动人心弦的场景,引发读者共鸣。他相信能让自己动情的素材,也一定能使读者动容。
书中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一个没名字的老汉。他离家去省城学徒,成家后领儿女回乡村给母亲照顾。当他的孩子们离乡赴城时,他却毅然回到村庄,守在旧巢,等待儿孙归来。这是两代人对乡村的心灵皈依,也是对生命最本真时空的回归。
《那年冬,真冷》的语言质朴、浅显、明快,地域特色的方言和俚语增加了作品的亲和力,表现出作者醇厚的情怀。短句、散句、口语的运用,使得农村人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物命运的坎坷与历史生活的曲折紧密相连。
《那年冬,真冷》是一本质朴无华的作品,平淡天然中蕴含韵味。虽然在文学族谱的划分上,它不能算作“精英文学”,但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始终都会坚持自己的文学品性,不趋时、不盲从、不气馁。这本书是一个来自农村的作家创作的雄壮交响乐中的一个音符,传递着家乡的情感与生活的诗意。(作者: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