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沉重中沉重的意思

□ 宣颐斋笔记

□ 作者:王乾荣

主持人回应道:全球形势严峻,我深感忧虑。我们对当前某国所面临的困境表示深切慰问和同情。

主持人感到“心情沉重”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他使用“感同身受”这个词并不恰当。

“感同身受”一词原本指的是“心里感激就像亲身感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这个成语出自《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以及叶圣陶的《感同身受》。

从字面上看,主持人说的“我们对某国面临的困境感同身受”,如果正确理解的话,并没有“我们就像亲身感受到某国的恩惠一样”的意思。

现在很多人已经抛弃了“感同身受”的原始含义,将其理解为“你们的遭遇就像我们亲身感受到的一样”。但即使按照这种理解,主持人的用词也不妥。

期间,我们的亲身经历,怎能与某国的遭遇相提并论呢?实际上,差距极大。

我们全民动员,严格遵守防疫措施,人人戴口罩;而他们却混乱无章,甚至争论是否应该戴口罩。我们秉持“生命诚可贵”的理念,谨慎敬畏;他们却信奉“自由价更高”,随心所欲。我们的已经基本得到控制,而他们却从一个高峰攀向更加险峻的高峰。我们已经恢复正常生活,他们却仍在之中……

这些差异使得我们无法产生相同的感受。

另一个常见的成语误用例子是“空穴来风”。在史书中,这个成语原本指的是因为环境差异导致的风的流向不同。当一个艺人犯错受到观众批评时,如果说批评是“空穴来风”,那么他可能是想表达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原因,承认自己存在“漏洞”,“风”才会吹到他身上。但如果他指的是观众凭空捏造,那就说明他既不懂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又显得固执己见。

对于读者提出的“成语能否变化或新解”的问题,我认为这涉及到对成语定义的理解。成语是具有固定结构形式和固定说法,表示一定意义的词组或短语,在语句中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如果改变了成语的用法,就会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变成新的词语而不是成语。

我们可以对成语进行新的应用或发展,但这应该是在保持其原有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将古人的成语原词不动搬来,却作另解甚至反用,这属于误解或。这样下去,就只有“变语”而没有“成语”这一说了……

来源:法治日报——法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