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中的核心观点之一,阐述了一个核心概念——“波粒二象性”。在研究光的本质时,科学家们发现光不仅具有波动的特性,同时也呈现出粒子的特征,光被认为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是这样的:当人们认为光是波动,并用测量波的仪器去观察时,光表现出波动的特性;而当人们认为光是粒子,并用观察粒子的设备去观测时,光则展现出粒子的特征。从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的争论,到最终接受并认可“波粒二象性”,这一过程经历了三百多年。
当我们谈论“波粒二象性”时,最引人深思的是观察者心中的意念与光的展现方式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认为光是粒子,那么它就会展现出粒子的特征;如果我们认为是波动,那么它就会展现出波动的特性。这意味着,在没有观察者干预的情况下,光以它自身的方式显现,即所谓“光”的方式。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光本身就同时拥有波动和粒子的双重特性,这两种状态是同时存在的叠加态。只有当人的意识介入后,这种叠加状态才会向观察者意念所指向的单一状态转变。
如果我们把波动和粒子换成更容易理解的能量和物质,那么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也就是说,我们所处的自然空间也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特征,意味着自然空间中也有叠加态的存在。自然空间的具体形态取决于我们如何去观察它。
这种叠加态广泛存在于各种事物之中。一旦我们的意念介入,叠加态就会立刻转变为具体的状态。例如,一个男人的身份就是多种可能性的叠加态,他可能是某人的儿子、某人的孙子等等。当他想要去看望父母时,他的身份就转变为了“儿子”。同样地,一棵树的存在也是叠加态,它的形态、大小等等都有多种可能性。当伐木工人决定不砍伐这棵树时,说明这棵树的状态具体到了某种特定的形态。
古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也描述了这种叠加态的存在。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座山,会看到不同的形态。这取决于我们观察的角度和意念的支配。类似的故事也出现在小学课本中的《小马过河》里,河水既有深浅不同的状态同时存在。这些不同的状态取决于观察者的认知。
我们生活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完全取决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意念和心态去观察和感知它。这就需要我们反观自己的内心。当我们用爱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时,世界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馈我们。就像光子一样,不同的科学家以不同的观念看待它,它就展现出不同的状态。
佛家说“一念花开”,意指宇宙天地万物的样子都在我们的念头之中。我们的思想决定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角度。当我们心怀美好、怀抱希望时,世界就会展现出美丽的一面,生活也会充满阳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增长人生智慧,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