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岛方言中的一些老词汇已经逐渐消失。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许多故事,用原汁原味的青岛话,我们可以寻回那些美好回忆。
一、发小
我这位发小住在台东的标山路。随着城市的发展,去年这里以快速路改造的名义拆了一半的街区。当时,我对离开这片熟悉的地方和老房子感到依依不舍。这里靠子太平山、榉林山、汇泉公园和前海沿,还有礼拜集、东镇市场楼和百货大楼。两个小公园和一个夜市街,都是我们经常去的地方。像青岛人自豪于自己的城市一样,我们也自恋于这里的优越地理位置、美好空气和便捷交通。
二、四沟八路
这一带最早有四条很大的山沟,如今变成了花木市场、明霞支路、台东体育场和通山路等繁华地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建了许多平房和小二楼。如今这些大沟已经填平,盖起了小楼房。我记得离这里不远的东南边,有一排标准平房,号称台东的八大关。标山路自东端的太清路到西端的通山路全长两站路,真的有八条南北路交叉。如今这里已经规划了新的社区,也许会成为青岛的又一个新大社区。
三、春末秋初
以前我家南面就是个山岭,山岭顶部是放风筝的绝佳高地。春末或秋初,老少爷们都会去山上放风筝,百鸢竞飞,好不热闹。这个时候的早晚,山上和沟里也有不少的、练嗓子的。我跟着楼头大爷练过压腿蹲裆,还斗了几个小贼。青岛那个演《快乐的单身汉》成名的星哥刘信义,最初也在那个山上练过武功把式。
四、三伏天
青岛的伏天特别热,那时没有风扇和空调,大家都拿个大蒲扇扇风解热。我家的楼道是露天的,晌午头晒得楼道墙都烫人。晚上屋里太热无法入睡,就拿个草雨披铺在门外地上,躺在上面看星星、月亮。当然半夜还得跑回家来关好门窗,因为外面的蚊子太多。白天大街上总有卖冰糕的,孩子们忍不住就会买根冰糕解馋。
五、过年了
那个年代的孩子最喜欢过年,因为可以吃好东西、穿新衣裳。过年包饺子时,会包进几个小,谁先吃到谁就幸运。那时过年能包个白面肉馅饺子就非常知足了。平日就是吃饼子就咸菜、喝玉米面稀饭。家里来客人了,就是大肉大鱼的好菜。
六、小日子
平日买肉只挑肥膘的,回家炼成肉脂好熬菜。有时赶个小海捡点海菜回来,掺上面粉做成菜团也是美味。蛤蜊五分钱一斤也不是天天吃。
七、拉风掀
以前老房子都是拉风掀烧大锅做饭,炉灶多是烧劈柴和煤面。生火做饭是每天必须要做的劳务,因为简单和生活必须,老少都要干。拉风掀是一项很好的腰腹手臂发力的前后往复运动,如果保留到现在,肯定胜过现在的健身房和美容院。
八、放假疯
那时小学生没有那么多家庭作业,学校放假了,孩子们就在院里或街上疯玩。男孩们骑马打仗、踢大脚、滚铁环等,女孩们则跳皮筋、跳方格等,真是得不亦乐乎。孩子们玩累了、饿了跑回家来,家长就会训斥几句,然后拿个搓板和胰子搓搓就干净了。衣裳破了就找块布头缝个补丁,那时孩子们衣裳上都有补丁的。
九、老房邻
住老房子的邻居们爱聊谁家富裕了、谁家会过日子了等话题。现在回想一下,真的没和这些发小够交情,还有这个场楼上楼下的大爷大姨们,分开了见不着面还真的挺想念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