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成语,可谓家喻户晓,它所表达的意思是用尽所有的竹子也难写完,形容行或事实多到写不完。其含义明确,并无争议。
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磬”和“罄”的混用,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其实,这种现象并非近代才有,《辞海》、《辞源》以及《汉语大词典》都明确指出“磬”和“罄”是互通的。这一混用情况在古代就已经比较常见了。
那么,这两个字到底有没有什么区别呢?它们最初就应该是互通的吗?显然不是。语言的使用也是讲求经济原则的,一个字最初产生时,并不会以两个字来表示同一个意义。有人可能会较真,难道真的没有两个字表示一个意义的情况吗?“狗”和“犬”,“猪”和“豕”不就是这样吗?其实并不然。
为了深入理解“罄(磬)竹难书”,我们从其字形出发,来探究一下到底谁才是“正宫”。
“磬”字的古文字形体非常清晰。从甲骨文和篆文形体可以看出,它像一手持敲打工具敲击石片的样子。上部像草的形体则是系石片的绳子,以便把石片悬挂起来敲击。可以说,“磬”字的意义已经非常清晰,表示一种石头制作的敲击乐器。这种乐器制作简单,操作简便,其发音很可能源于敲击这种石制乐器发出的声音。
而“罄”字产生较晚,我们只见其篆书形体。由于“缶”作为一种瓦器,肯定晚于简易的石器,“罄”字的产生也自然晚于“磬”。而“缶”作为盛水、酒的器皿,后来也作为乐器使用。例如庄子之妻去世后,庄子就“击缶而歌”。2008年北京会的《击缶而歌》表演也展现了这一传统乐器的魅力。
虽然“罄”和“磬”都可以作为乐器使用,但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敲击乐器的材质和形状不同。“罄”主要是用缶制造的乐器,而“磬”则是石制乐器。大约到了中世纪以后,缶就被铜制的罄所取代。至于为何后来“罄”的意义专指器中空、用尽了呢?这主要与它的材质有关。“罄”是用缶制作的乐器,只有中空才能敲击出悦耳的声音。而石材制作的乐器则不同,声音是否悦耳与材料的薄厚或形状有关。“罄”的中空特点被凸显出来,用来表示中空、尽义。后来这一意义逐渐专用化,“”这个成语也只可以用“罄”,而不可以用“磬”。现在字典中也只可见到“”,这样更符合造字和用字的逻辑。通过对汉字形体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词语的含义。